太仓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公报
太仓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公报
首页>常委会会议>太仓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公报

关于全市工业经济转型和创新发展情况的报告

发布时间:2015-05-12 10:31

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蔡东辉

主任,各位副主任、委员:

  2014年以来,我市按照新型工业化要求,紧扣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变发展方式主线,深入实施千企升级行动计划,围绕“做强产业、推动创新、量质并举”,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在经济下行压力大、困难矛盾多的情况下,多项指标增速位居苏州前列。

  一、转型升级带动工业经济量增质升

  (一)工业总量稳定增长。2014年,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630.3亿元,增长2.6%,增速高于苏州大市平均值2.4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完成产值2082.4亿元,增长4.8%,增速高于苏州大市平均值4.5个百分点;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478.8亿元,增长9.5%,增速高于苏州大市平均值4.2个百分点。

  (二)运行质量县市领先。2014年完成工业销售收入2522.3亿元,增长3.1%。其中规模以上销售收入2024.8亿元,增长6.7%。实现利润总额124.6亿元,增长8.1%。2014年,我市全部工业总产值、规上工业产值、规上工业销售收入、规上工业利税、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全部列苏州县市第一。

  (三)技术改造力度加大。实施“千企百项技改升级工程”,重点抓好技术装备升级、提升规模效益、转化创新成果和实现节能减排等四类技改项目。2014年,完成工业投资288亿元,增长11.2%;其中技术改造投资172亿元,增长14.6%,增幅列苏州第一。技术改造投入占全部工业投资的59.7%。

  (四)新兴产业加速崛起。2014年,我市新兴产业企业数达247家,完成产值1036.2亿元,占规模工业产值的比重为49.8%,占比位列苏州县市之首。太阳能光伏、高端装备制造和节能环保等园区已获批为苏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新区专用装备产业基地获得省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五)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获得工信部认定的知识产权试点企业3家,新增省企业技术中心5家、苏州市企业技术中心13家, 3个产品列入省重点推广应用的新技术新产品目录,17家企业列入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导向计划,2家企业获得苏州市自主品牌制造业服务化示范企业称号。

  (六)两化融合加快推进。省五星级数字企业增加到6家,四星数字企业达100家,三星级数字企业200家。江苏省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23家。完成学生卡发放工作,市民卡交通卡替换基本完成,市民卡标准卡正在发放并逐渐拓展在公共事业领域、政府服务领域及金融领域应用。

  (七)中德企业合作水平提升。中德中小企业工业园等对德合作载体运作良好。组织民营企业走进德资企业参观交流活动,2家民营企业负责人赴德参加了第二期中德合作培训,成功承办了第三期德国经理人来华交流培训班。

  (八)节能降耗成效显现。2014年,全市规上企业综合能耗 712.12 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3.33 %。万元产值能耗为0.342吨标煤,同比下降7.78%,综合能耗总量实现了连续两年下降。落实全国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实施了一批重点节能技改项目。

  二、推进转型升级的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了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市领导挂钩联系制度,建立了转型升级联席会议制度,工业经济特约联络员制度,着力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二)落实目标任务。将苏州工业经济升级版目标和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年度工业经济工作目标分解落实到各区镇和相关部门,每月跟踪完成情况并形成报告,加强与区镇、企业的沟通,保障目标任务的完成。

  (三)突出工作重点。扎实抓好“六个一百”,即扶优百强企业,培育百家企业进规模,实施百个重点技改项目,抓好百个省重点“两新产品”,推进百个新增长点项目,创建“100家星级数字企业”。并以此为重点,全面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四)强化调查研究。针对我市行业发展、新兴产业、重点企业、技术改造、中小企业、民营经济等发展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形成了分析材料50余篇。定期了解影响经济运行的不稳定因素,,及时发现问题并协调解决。

  (五)优化为企服务。向5家民营中小企业投入股权资金3000万元。开展金融创新服务为企业授信额度16亿元。新增省星级服务平台8家,建成太仓市企业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开发了手机客户端,入驻企业超过600家、服务机构90多家。

  (六)淘汰落后产能。出台了《太仓市“关停不达标企业、淘汰落后产能、改善生态环境”三年(2014-2016)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关停转工业企业46家。以沙溪镇为试点,开展工业企业亩均产出综合评价。

  三、工业转型升级面临的主要问题

  1.企业竞争力不够强。我市百亿企业尚为空白,企业规模不大,知名度不高。生产的多是中间产品,缺乏最终产品和叫得响的品牌。一些民营企业还沿袭传统家族式管理,缺乏高素质的经营管理团队,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也没能很好的完善,企业投资、决策、管理机制还不够科学,发展后劲不足。同时,在争创名牌产品、驰(著)名商标,承担上级重大科技专项,新增软件企业等方面与周边地区相比不占优势,导致苏州下达的打造工业经济升级版少数指标存在缺口。

  2.腾笼换凤步伐不快。受成本高、难度大制约,腾笼换凤进展较慢。经查,全市640多户企业,实际占用土地近14000亩,亩均销售低于100万元,税收低于3万元。其中一些是小金属加工、小化工、小印染、小电镀、小食品加工等落后产能企业,占用了资源,影响了环境,却没有多少贡献。待引进的新项目,虽然产业层次较高,但却受制于土地空间、能耗总量和环境容量。

  3.企业发展中还存在诸多实际困难。依法行政、规范管理等要求不断强化,客观上导致企业在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产品质量、食品安全、职工福利、维护稳定等方面标准提高、成本上升。一些民营中小企业在融资担保、技术创新、人才引进等方面,缺乏大中型企业和外资企业的优势,发展面临实际困难。

  4.今年工业经济呈现低开态势。预计今年一季度,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572.9亿元,与去年同期持平,增幅较去年同期下滑6.9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444.8亿元,同比增长0.5%,增幅较去年同期下滑6.9个百分点。造成一季度工业经济低开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西方主要经济体复苏放缓,工业经济缺乏高速增长的支撑动力。二是投资项目不多,一季度工业投资仅38.2亿元,比上年下降44.3%,新的工业项目不多,好项目更少,造成全市工业发展后劲不足。三是石油、钢材、有色金属等大宗原材料价格走低,上网电价下调,对我市的工业产值和销售收入影响比较明显。在工业产销小幅增长的同时,1-2月全部工业实现利税25.05亿元,增长10.4%;利润15.67亿元,增长12.6%,表明原材料价格因素对我市工业产销影响较大。

  四、下一步推进转型升级的打算

  (一)加强运行调节,保持经济稳步增长。强化对宏观形势、产业政策、市场走势、要素价格等跟踪分析,及时对化纤、汽配、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行业和企业的发展给予指导。在做好全年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目标任务分解的基础上,突出对主要经济指标的分析研究和进度跟踪,加强与相关区镇、重点企业的沟通互动。确保资源配置向优势企业、新兴产业倾斜,保重点、保生产、保发展,保障优势企业开足马力生产。

  (二)重抓项目投入,增强发展后劲。深入研究产业转移的新动向,广泛收集项目资讯,制定更加科学的招商方案,加强对意向项目的跟踪服务,不断加大招商选资力度。围绕“高层次接触、高门槛准入、高科技目标”招商要求,着力引进一批有规模、有质量、有影响力的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的项目,实现引资和引智并举。重点瞄准上海,抓住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机遇,通过积极对接,引进一批优质新项目,努力把太仓打造成为“上海科技创新中心”的产业化基地。更加注重已签约项目的后续服务,在土地供给、项目审批等方面加快工作进度,争取项目尽快开工,防止项目流失。完善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考核评价体系,注重新项目的新增销售、新增税收等效果指标,提升招商引资的实效。以全市70个重点项目中49个工业项目为龙头,定期举办重点工业项目集中开工开业和进度督查活动,力争全年完成工业项目投入258亿元。

  (三)加快技术改造,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加快舍弗勒五厂、埃克森美孚二期、BP润滑油二期、协鑫光伏切片技改、旭川化学、冠联高分子、海瑞恩、博众汽配、富玛金属等项目投入,力争项目早达产、早见效。重点支持企业的装备升级和信息化、自动化改造,鼓励企业开展“机器换人”,力争实施“智能制造”示范项目10个,培育“智能制造”服务企业平台1家。

  (四)推动创新升级,提升企业发展质量。完善扶持政策,集中要素资源,重点支持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做强做大。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推进重点企业创新载体建设,打造太仓工业设计产业园品牌,规划建立提高数字化建模和3D打印服务中心、产品展示与体验中心两个平台。鼓励更多企业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创建省级两化融合示范(试验)区1家、省软件产品130个。引导企业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定制生产、“生产+销售+服务”等多种商业形态和赢利新模式,评选10-20个制造企业新业态案例,加快实现采购和产品互联网化,实现产销无缝衔接。

  (五)提升中小企业,增强民营经济发展活力。组织开展第五届“民营经济促进月暨中小企业服务月”活动,推进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引导中小企业为大企业集团提供协作配套。组织重点民企的二代赴德国考察,争取与德国优秀中小企业在洽谈并购、产业合作等方面有新突破。加大“太仓市中小企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应用,继续举办企业家高层论坛、企业学习交流、职业经理人资格培训,提升企业管理创新水平。

  (六)加强工作创新,提升为企业服务水平。抓好政策的落实、宣传和解读,完善政策体系,力争使政策更精准有效,发挥更强的杠杆作用。加大对上争取获得更多政策和资金支持。积极研究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等新理念对我市工业发展的影响以及我市企业的应对之策,积极培育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探索工业经济发展的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重点从政银企合作、市场拓展、配套协作、投资基金引入、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