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12次会议公报
太仓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12次会议公报
首页>常委会会议>太仓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12次会议公报

太仓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

发布时间:2013-10-25 15:58

太仓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

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龚 璇

主任,各位副主任、委员:

  现在我受市人民政府的委托,向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12次会议汇报太仓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情况,请予审议。

  十二五以来,全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创新引领、以港强市、接轨上海、城乡一体、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紧紧围绕现代化建设总体目标,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升发展质量,十二五规划《纲要》总体执行情况良好,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和谐社会建设取得了新的成就。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详见附表1)

  (一)经济发展类指标。5项指标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速度、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3项指标好于规划序时要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速度2项指标分别低于规划目标0.6个百分点和2.5个百分点。

  (二)转型创新类指标。7项指标中,高效农业比重提前完成规划目标;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科技进步贡献率、专利授权量6项指标均好于规划序时要求。

  (三)公共服务类指标。7项指标中,人才贡献率、千人拥有医疗机构床位数、千名老人拥有社会养老机构床位数、人均公益性文化设施及公共体育设施面积4项指标提前完成规划目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城乡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和新增保障性住房面积3项指标均好于规划序时要求。

  (四)人民生活类指标。5项指标中常住人口总规模、社会登记失业率2项指标好于规划目标,农民人均纯收入、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2项指标好于规划序时要求;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低于规划序时目标155元。

  (五)资源环境类指标。4项指标中,万元GDP能耗下降率、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率、耕地保有量3项指标均达到或好于规划目标要求;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削减率因缺乏统计基础,暂无法评估。

  二、主要任务落实情况

  (一)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先进制造业提升发展。2012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436.0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831.88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3.2%11.1%。新增年产值超50亿企业2家、超10亿企业13家、超亿元企业50家。八大特色产业园区集聚发展,其中新材料产业年产值305.73亿元,新能源产业年产值150.38亿元,分别较十一五期末增长了70.9%122.7%。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27.2%,分别较十一五期末提高13.2个和7.1个百分点。获批省两化融合试点企业3家,新区被认定为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区。新增中国驰名商标2件、省著名商标13件、省名牌产品19只。太阳能光伏、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和节能环保基地入围苏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获批全国县级市首个中德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区,德资企业突破190家,中德中小企业工业园加快建设,精密机械制造和汽车零部件制造两大特色产业年产值超300亿元。

  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2%,较十一五期末提高3.1个百分点,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占比68.6%,消费性服务业占比17.9%。服务业税收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比重较十一五期末高出6.3个百分点。全市列统物流企业211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66亿元,分别较十一五期末增长97.2%88.9%。沙溪古镇荣膺长三角最佳慢生活旅游名城,现代农业园区晋级国家4A级景区,长江口旅游度假区获批省级旅游度假区,牡丹园山庄入围江苏省自驾游基地,成功举办全国23届兰博会。万达、华旭、东盛等城市综合体相继开业,森茂汽车城获评全国汽车城建设实验基地,海运堤被命名为国家级特色商业街。新增金融机构4家。全市已有经认定的苏州市总部企业6家,太仓市总部企业17家,苏州国信入选2012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太仓物流园区加快建设,物流公共服务信息平台进入测试;LOFT工业设计园成功入选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4个服务业集聚区项目入围服务业十百千计划。服务外包快速发展,十二五以来累计完成接包合同额10.02亿美元,离岸执行额4.75亿美元。

  高效农业优化发展。获评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市现代农业园区入围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成5大粮食高产示范方、4大特色高效渔业示范区以及优质蚕种生产示范区。建成高标准农田12.7万亩,新增设施农业3.23万亩。连续六年荣获省高效设施农业先进市,高效农业占比达67.6%,新增亩均效益5000元以上面积1.4万亩。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92%。农水重点县三年建设任务提前完成,获评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单位。生物农业科技产业园加快建设,生物农药、育种、肥料、饲料的研发成果得到推广应用。

  (二)创新型太仓建设成效显著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省高新技术开发区获准筹建,省大学科技园、生物医药产业园获批省级科技创新载体。科技创新指数位列福布斯中国县级城市第6位,获批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十二五以来,全市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77家、高新技术产品319只。新建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家、工程中心2家、企业技术中心14家,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99.3%。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2.5%,较十一五期末提高0.4个百分点。新增专利授权量14073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0件。新建省级院士工作站3家、博士后工作站12家、研究生工作站21家,先后与中科院、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以及以色列等多家知名高校成立研究院、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及重点实验室。

  教育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成功创建全国首批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学前教育更现活力、义务教育更显公平、高中教育更为优质、特殊教育更有保障、职业教育更具特色、社区教育更趋多样,基本形成了终身教育体系。省太高新校区、科教新城实验小学等项目建成投用,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荣获省级先进,健雄学院二期进展顺利。高考本科上线率屡创新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8%。省太高启动美国大学直通车项目。健雄学院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实训基地被认定为国家级实训基地,中德双元制本土化实践获省政府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市民学习在线网站建成试运行,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66.4%,老年教育普及率达31.3%。新增标准校车46辆,公办学校吸纳来太务工子女占比71%

  创新型人才队伍日趋壮大。大力实施“522”人才工程,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三库一线信息化平台成功搭建。积极开展精英周留交会等招才引智活动,成功建立3个海外引才工作站。提升人才服务层次,优化人才环境,加大人才投入。截止2012年底,拥有国家千人计划人才5名、省双创人才20名、省创新团队” 2支、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24名。全市人才总量达10.4万人,累计投入人才资金1.73亿元。

  (三)太仓港发展取得新突破

  港口支撑体系不断完善。长江口12.5米深水航道延至太仓港,集疏运网络体系日臻完善。集装箱三期竣工投运,四期正在申报之中。美锦汇风、武港等一批码头建成投运,华能煤炭储运中心、润和码头等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十二五以来,建成投运泊位10个,其中万吨级3个,千吨级7个,新增吞吐能力670万吨。2012年太仓港实现货物吞吐量1.23亿吨,较十一五末增长52.2%,成为全国海运木材进口第一大港、长江沿线进口铁矿石第一大港;实现集装箱运量401.46万标箱,较十一五末增长81.7%,增幅位居全国沿海主要港口之首。

  港口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组建太仓港港务集团公司和集装箱海运有限公司。与台湾基隆港、台中港签署合作协议,与上海港合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十二五以来,累计新辟航线28条,航线总数增至109条。其中近洋航线13条,挂靠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12个港口;内贸干线31条,覆盖沿海主要港口;洋山支线19条,提供定点、定线、定时、定航次、定价五定服务;长江支线46条,挂靠沿江17个主要港口和运河4个港口。世界前20强班轮公司全部入驻太仓港开展集装箱业务。绿色港口建设加快推进,制定了《太仓港十二五2013-2015)港口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意见》,引导7家企业启动实施10个节能减排技术应用和改造项目。

  港口环境进一步优化。太仓港成为全国首个享受海港待遇的内河港。荣获全国运行管理先进口岸称号。被批准为全国首批世界卫生组织口岸核心能力达标口岸。区港联动、虚拟口岸通关模式实现省内全覆盖。出入境船舶引航实现一次申请,在航交接。在苏州工业园区、高新区、昆山开发区设立了3个服务中心,在苏州工业园区、高新区设立无水港,实现口岸功能前移。口岸集中查验中心、集卡免费通行高速公路信息化平台、危险品堆场、海轮锚地扩建、综合监管救助基地等一批功能载体建成投运。各口岸单位出台系列服务收费优惠措施,提高通关效率和服务水平。

  (四)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推进。沙溪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积极推进。新区、陆渡实现区镇合一,成立娄东街道办事处。8家市属一级国资公司完成整合重组。营改增试点全面实施。雅本、怡球、德威3家企业成功上市,资产经营公司、城投公司等4家企业获批发行债券,成立3家股权投资基金。科贷通等科技金融项目成功运行。一套表网上统计改革顺利推进。开展第六至第八轮行政审批提速。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重点项目挂钩联系制度等服务机制不断健全。港区、沙溪行政(便民)服务分中心正式运行。建立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担保公司等服务机构,每年开展民营经济促进月暨中小企业服务月活动。

  开放型经济稳步增长。十二五以来,累计完成注册外资38.0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9.53亿美元。新批总投资超5000万美元外资项目19个,积水置业、宝洁等世界500强企业成功落户,舍弗勒、美孚等企业增加投资。外贸进出口保持稳定,2012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26.21亿美元,较十一五期末增长45%。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以及一般贸易占比均提升到50%左右。境外投资势头良好,新增境外投资企业30家,总投资超4亿美元。太仓港经济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太仓港综合保税区正式获批。

  接轨上海深入实施。太仓至上海地铁11号线城北站、7号线美兰湖站、虹桥机场城际快速公交相继开通,太仓至虹桥枢纽班次密度加大。沪上高校、科研院所与我市相关企业共建国家技术转移联盟太仓工作站、化纤加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循环经济园技术平台。与上海市嘉定区、宝山区签订了区域合作行动计划框架协议。有关镇区与张江高科技园区、嘉定汽车城、高行镇、江桥镇、马陆镇等开展了产业对接。十二五以来,共引进281个沪上项目,注册资本80.3亿元。

  (五)现代田园城市全力创建

  城市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实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完成三个中心镇总体规划修编,编制完成滨江新城、金仓湖片区等区域规划和智慧城市、慢行系统等专项规划。中心城区提升品位,中央商务区抓紧建设,人民南路等地块改造稳步推进;科教新城天镜湖公园初现形态,海运堤二期、大学科技园建设进展顺利;陆渡片区与城区融合发展,沿江高速板桥枢纽周边地块启动开发;金仓湖德国风情小镇规划建设。新港城城市核心区、港口作业区和临港工业区加快发展,功能进一步完善,邻里中心建成投运,中兴商业街加紧建设。沙溪南部新城、浏河滨江新城、璜泾南部新城建设正抓紧推进。

  城乡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运体系,沪通铁路太仓段完成初步设计,疏港高速即将通车,339省道城区段改造已经完成,东延工程进入扫尾,陆璜、太嘉、双浮、浏双等市域快速公路建成通车,大力推进杨林塘整治及吴塘河配套工程。深入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城区换乘站一期和出租车服务中心建成投运,浏河客运站加快建设,213个智能公交候车亭和48个电子站牌已经建成,新辟和调整公交线路41条,新增出租车50辆。完成了新塘闸建设、十八港整治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荡茜河疏浚、湖川塘整治等工程加紧实施,九横九纵骨干河道框架初具雏形。加固圩堤36.5公里,新、改建排涝闸站和防洪闸站36座,疏浚河道294条,农桥维护改造375座。水利地理信息数据库平台等信息化建设项目通过验收。电网建设力度增强,新增220千伏主变3台、110千伏主变7台。信息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全市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互联网固定宽带普及率分别为91%154. 4% 52.8%,有线电视入户率达100%

  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十二五以来,累计实施能源审计51家、重点节能技改项目65个,审核清洁生产企业110家,累计节约标煤44.12万吨。2012年万元GDP能耗为0.585吨标煤/万元,较十一五期末下降8.5%,超出苏州下达任务0.7个百分点。新增苏州市循环经济示范企业14家,创建苏州能源之星企业11家,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得到完善。通过强化土地规划管控、提高土地供应门槛、盘活存量土地资源、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推进高标准厂房建设等措施,实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累计增减挂钩、拆旧复垦土地6970亩,实施占补平衡项目45个,新增耕地116.48公顷。完成水资源规划修编,启动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浏河水源地及配套第三水厂建设基本完成。建成节水型企业、社区、学校共18个,建成水质自动监测站6个,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100%,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生态宜居环境不断改善。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顺利通过环保模范城市复核。加快盐铁塘、娄江河、城北河风光带等滨水生态绿廊建设及慢行系统改造,改扩建一大批小游园和街头绿地。加大对固体废物、水、大气、农业污染的治理力度,关停化工企业12家,淘汰燃煤锅炉46台,提标核查38家电镀企业。完成830万以上机组脱硫脱硝改造工程,关闭协鑫电厂213.5万千瓦机组,完成玖龙纸业3台锅炉的脱硫和低氮燃烧改造工程。2012年,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较十一五期末削减7.9%19.4%17.4%19.6%,空气质量达标准率95.9%,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森林覆盖率24%

  (六)城乡社会发展统筹推进

  城乡一体化积极推进。镇村布局规划加快完善,重大专项规划城乡对接基本实现。着力推进三集中,截至今年6月,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率超90%,农民集中居住率59%,农业用地规模经营比重88%,承包土地转换股权面积占比67%,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试点地区。80个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扎实推进,相继建立7个镇(区)抱团发展主体,2012年村均集体可支配收入603万元,较十一五期末增长48.9%。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扶持农民就业创业,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9411元,较十一五期末增长32.4%。深入推进五大合作,创新发展合作农场,截至今年6月,全市拥有各类专业合作社293家,合作联社22家,登记入社农户占比96%。全面完成847个村庄的环境整治任务。

  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实现人社服务村村通,启用民生服务户户通信息平台,建成公共就业“15分钟服务圈,农村劳动力转移率95%,城镇登记失业率2.3%,登记失业人员再就业率99%。鼓励和扶持创业,累计15.54万人享受就业创业补贴2191.22万元。率先实现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城乡并轨,大病再保险太仓模式被植入国家医保新政,在全国首创建立灵活就业人员工伤保险制度。全面完成老城区老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工程,启动城区小规模住宅区改造。住房保障水平全省领先,累计新增公租廉租房3564间、经济适用房120套、限价商品房1600套,危旧房改造安置房518套。实行70岁以上老人、残疾人和义务段学生公交免费出行,公交出行分担率提升至19.6%

  文化软实力加快提升。深入开展百村乡风文明岗家在太仓·情暖娄城等活动,一批企业、单位、个人获得国家级各类文明创建荣誉,全民文明素质不断提升。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通过省级验收,璜泾镇成为首批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大剧院、传媒中心正式投用,名人馆、城市规划馆主体竣工。天妃宫、海运仓遗址成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沙溪古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天镜湖文化科技产业园入选首批省文化科技产业园,江苏太仓创意产业园启动建设。市区实现十分钟健身圈全覆盖,人均公共体育设施面积3.5平方米。海运堤体育公园等项目加紧建设。十二五以来累计承办国际国内重大赛事24场,成功获得2014年世界杯竞走比赛举办权,被中国田径协会授予国家田径奥林匹克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行药品零差价销售,调整规范医疗服务价格。市一院新院、中医院病房楼、城厢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竣工投用,新建扩建1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4所镇中心医院新扩建工程加快推进。加强与上海六院等医院的合作共建,医疗设施装备不断完善,卫生人才队伍持续壮大,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全面完成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工程,居民健康档案电子化率74.8%。获评世界健康城市联盟健康城市创新发展奖,建成全国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农村改水改厕工作被评为省级先进。

  社会福利事业大力发展。社会救助水平稳步提高,临时救助、专项救助、分类救助体系不断健全,十二五以来累计发放各类救助金8534万元。城乡低保实现并轨,并建立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初步形成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老年人福利待遇水平不断提高,市颐悦园和双凤等3所乡镇福利院完成改造,建成5个老年护理院,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及助餐点加快建设,每千名老人拥有社会养老机构床位数达37张。双拥工作力度加大,建立全省首个退役士兵就业孵化基地。全面推进殡葬改革,加快镇级安息堂建设,免除全市居民的基本丧葬服务费。

  (七)社会公共管理不断创新

  人口管理和计生服务全面加强。扎实开展省十二五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市创建工作。获评全国阳光计生行动示范单位。全面落实免费孕前优生项目,人口出生率7.72‰,自然增长率为-0.26‰,出生缺陷率降至4.1‰。新建3个镇级人口家庭公共服务中心。流动人口计生服务阵地和机构规范化建设得到加强,连心家园服务模式实现全覆盖。CTC被商务部列为援外培训承办单位,共组织23批次国际交流和国内培训活动。

  社会管理水平大力提升。数字城管系统不断完善,环境卫生网络化管理系统初步形成。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成功举办公益创投活动,全面启动社会组织培育孵化和社会组织等级评估。荣获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三连冠,政社互动经验全国推广。社会化协同机制不断完善,被评为省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先进县(市、区)。政务公开力度加大,网上政务大厅建成启用。积极开展四项排查三解三促、大接访等活动,各类社会矛盾纠纷调解率及调解成功率分别达100%99%以上,获评全国信访工作先进集体。六五普法深入推进,在全省率先实现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荣获省法治县(市、区)创建工作先进集体。

  社会公共安全保障措施有效落实。加强视频监控、治安巡防、社区防控、安全保卫、舆情监测五大网建设,十二五以来,各类刑事案件发案总量同比下降5.3%,公众安全感提升5.5个百分点。平安法治太仓建设扎实推进,三届蝉联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市),成为省内首个获得长安杯殊荣的县(市、区)。重点行业安全专项整治不断深化。防灾减灾基础设施投入加大,市防灾减灾救灾指导服务中心和金仓湖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正式启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有力,建成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和肉菜食品安全流通追溯体系,启动天安行动,对食品安全开展集中治理整顿,建立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三、重大项目实施情况(详见附表2)

  33个重大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实施情况如下:

  (一)已完成项目3个:市科技活动中心、第三水厂一期工程、浏河水源地工程。

  (二)已开工建设项目25个:老城区、新区城中村、老小区改造,新区市民公园,健雄学院二期,港城教育设施,科教新城教育设施,市民政福利设施,城乡社区民生综合服务中心(站),蓝天工程,环卫基础设施工程,盐铁塘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致和塘、浏河塘景观工程,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工程,浏河滨江新城建设工程,农村安全饮用水改造工程,规划确定的港口建设工程,规划确定的重大交通工程,规划确定的重大水利、防洪除涝、水环境整治工程,规划确定的重大农田水利工程,规划确定的重大电网工程,规划确定的重大绿化工程,城区污水处理厂、污水管网扩建、中水回用、污泥处理工程,城东、陆渡污水处理厂、污水管网扩建、中水回用、污泥处理工程,港区、浮桥污水处理厂及中水回用工程,南郊污水处理厂及中水回用工程,各镇污水处理厂、污水管网扩建、中水回用工程。

  (三)未实施项目5个:港区医院、科教新城医院、市公共卫生中心、市体育中心和市国际性与生殖健康博览中心。

  四、规划实施过程中的薄弱环节

  通过评估分析,应该看到,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不牢固的发展基础,需引起高度重视。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主要经济指标如GDP年均增速、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速均未达到规划预期。资源环境压力仍未消除,增加居民收入、改善民生质量还需不懈努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方式需加快转变。2012年全市工业增加值率为20.2%,比2010年下降0.7个百分点,经济运行质量有待提升。新兴产业发展缺少规模型企业支撑,技改投入后劲乏力。生产性服务业投入不足,物流、金融、研发设计等现代服务业份额相对较低。消费增长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仍然偏低。二是自主创新能力需进一步提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R&D经费占GDP比重等指标与省现代化指标尚有差距,产业整体水平不高,具有国内外领先技术水平和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不多。三是城乡协调发展需加大统筹力度。城乡居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需完善。居民养老保险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间尚有较大差距,农村医疗、文化、教育等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及资源的分配仍低于城镇。四是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需创新体制机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资源能源瓶劲制约的矛盾仍十分突出。建设用地增长较快,空间配置效率不高、调控不足。工业点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染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还未得到根本解决。

  五、下阶段完成和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建议

  进入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时期,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宏观环境,必须进一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解决制约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认真组织实施《〈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太仓实施方案》,打造太仓样本,推进十二五规划纲要制定的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一)加大杠杆调节,为十二五规划实施提供强有力物质保障。保持投资有效增长。进一步推进投资管理创新和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改善投资环境,放宽民间资本准入,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深入实施千企升级行动计划服务业提升发展计划,工业、经营性服务业等能持续产出的项目投资占比明显上升。五大新兴产业实现总量倍增,占比突破50%;服务业规模化、集聚化、国际化发展,占比每年提升1.52个百分点;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新增上市企业5家。合理配置财政资源。完善财政收入分配格局,科学合理控制地方性债务总量,规范使用管理。用好增量,盘活存量。财政资金优先向民生事业、基础设施、防灾减灾、公共安全、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等方面倾斜。建立健全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制度,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加强完善财政审计,推进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完善政策调控措施。加强产业发展方向引导,促进规划有效实施。科学使用各类产业引导资金,引导银行和社会资金的投入方向,做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盘活闲置、低效用地工作,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建立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扩大消费规模,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强化规划引导。坚持把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主要目标、任务、项目纳入各级各部门年度工作目标、工作计划。加大考核力度,提高规划执行的严肃性,确保目标任务完成。对未实施的项目,市相关部门要及早向市政府提出建议,所有在建、拟建项目均要加紧组织实施,力争规划期内全面完成或基本完成。

  (二)加强开发合作,为十二五规划实施拓展国际国内发展空间。加快繁荣太仓港。深入实施以港强市战略,加快推进重点工程建设,争取建成码头泊位80个。加大港口对外开放力度,深化与上海港合作,推进长江战略。加快太仓港综合保税区建设,打造太仓苏台贸易及苏昆太自由贸易合作平台;做大太仓物流园区,打造长三角区域物流中心。全面接轨大上海。以太仓港为载体,打造国际航运中心北翼干线港;以德资工业园为载体,打造临沪高端产业集聚区;以科教新城为载体,打造对接上海的科教文化产业集聚区;以旅游度假区为载体,打造上海人休闲度假后花园。加强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社会领域的合作。争当江苏接轨上海的排头兵。提升开发区能级。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形成港城城市形态,打造产城融合创新样板区。成为高端装备制造示范区和生产性服务业先导区。新区加快产业转型和绿色发展,建成生态宜居新城区。提升中德合作企业基地、中德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区、中德先进制造技术国际创新园三大载体合作层次,打造中德生态科技园,成为中德合作典范区。尽早建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推动外向型经济转型发展。鼓励外商投资新兴产业领域,加快外资研发机构的发展。到2015年,力争服务业利用外资占比达35%,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利用外资占比达50%。努力打造集出口基地、品牌建设、科技创新、市场开拓四位一体的对外贸易发展新局面。加快省级生物医药出口基地建设。鼓励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走出去,培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经营公司。积极推进太仓墨西哥汽配产业园建设。力争把太仓打造成具有竞争力的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三)坚持创新引领,为十二五规划实施增强可持续发展动力。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培育一批引领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支持企业创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推动技术标准产业化运用。加快创新载体和公共平台建设。全力推进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相关工作和省创新型县市试点工作。加快科技金融创新。打造创新型人才高地。深入实施太仓522人才工程,引导和推动领军人才向经济社会发展一线聚集。充分发挥我市德企之乡和德国双元制模式优势,培养一批高技能人才。到2015年,新引进、培育国家千人计划人才5名以上,省双创计划人才15名以上,姑苏领军人才25名以上,太仓市级领军人才120名以上。建设自主创新核心园区。优化国家级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载体功能,着力建设千亿级重大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特色产业园中园。充分发挥新区中德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区效应,着力打造高端装备制造、精密机械和汽车零部件等特色产业园。加快科教新城大学科技园、城厢镇科技产业园、沙溪镇生物医药产业园、璜泾镇化纤产业园、浏河镇机电产业园、双凤镇特种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建设,争取成为百亿级特色产业基地。

  (四)加快城乡统筹,为十二五规划实施构建和谐城乡关系。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实现城乡规划、产业布局、资源配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保障和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积极推进三集中,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超92%,工业企业集中度达96%,农民集中居住率达75%。深入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试点工作。有序实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的资产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及住房置换股份合作社股权、城镇社会保障、城镇住房。深化社区股份合作社改革,积极推进农村金融创新。深化推进四化同步,建成国家城乡发展一体化示范区。提升现代城市品质。强化规划引领,完善城市总体规划、片区规划和专项规划充分衔接、覆盖全域的城乡规划体系,构建以主城为核心,港城为副中心,沙溪、浏河、璜泾三个各具特色的新型小城市为组团的现代田园城市空间发展新格局。推进美丽镇村建设,实施村庄环境整治扩面提质工程,康居乡村建设达标率达到90%。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快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金仓湖生态园、双凤现代渔业产业园等建设。调整优化四个十万亩高效农业,重点落实16万亩永久性水稻资源,加快2万亩设施农业示范区、3万亩粮食生产示范区等建设。大力培育农业科技型企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建设好2个农业现代化示范镇、2个现代农业示范村、1个省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到2015年,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达9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

  (五)切实改善民生,为十二五规划实施营造稳定社会环境。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创建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和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推进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积极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完善“10分钟健身圈。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完善城乡联动、县域一体、服务均等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建成覆盖城乡的“15分钟健康服务圈,人均期望寿命等居民主要健康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全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鼓励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深入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完善困难群众、重点优抚对象价格上涨动态补贴机制。积极创建创业型城市。进一步探索社会保障太仓模式,继续实施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试点工作。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建立体系健全、类型多样的社会救助和适度普惠的社会福利。加强司法统筹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创新社会建设和管理。深化政社互动实践,强化三社联动。大力发展社会组织,建立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机制。抓好数字城管向镇区延伸工作,进一步加强管理区、农村社区建设和居民小区物业管理。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不断提升市民素质。深化平安太仓、法治太仓建设。加强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体制机制建设。积极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大力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扩大政务公开范围。强化执法监督,提升执法水平。创新工作机制,提高人民调解专业化水平。强化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联合国人居环境奖。制定重要生态功能区划,严守生态红线。持续推进生态片林、绿色水廊、绿色通道、林果产业、城镇绿化、村庄美化等绿化六大工程。加强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创建国家级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强化工业污染源治理,大力实施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加强饮用水源保护,确保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建立健全大气复合型污染监测和防治体系。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污染场地土壤综合治理与修复。加强固体废物处置能力建设。到2015年地表水好于类水质的比例超过7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